Skip to content

读《老子》

这里说的老子也就是《道德经》,篇幅不长,从古至今解读的人不少,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智慧,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见解。而且每套理论见解都能套的上,都能往上靠,你说神奇不神奇。我也读过多次,每当看到当下社会上的一些事,脑子里总会闪现几句老子里的话,让上套,这样俞觉得老子讲的对,确实是这么个理。我也以浅薄的知识来谈谈我所理解的老子。

有些人把老子吹捧的神乎其神,说是道家的修仙攻略,这个就要点太扯了,像南大师,可能就是这种解读的现代巅峰代表了。他对每一句话,每一个字都讲解,让后把它结合到修炼的方法意境上。

我认为一种客观地解读方法,首先要搞清楚一种理论观点的形成历史社会背景,作者的意图。

《道德经》的成书时代

有的说法是《道德经》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,而且孔子曾文礼于老子,据此,《道德经》是成书于春秋时代。但是从语言风格及其他考证,更倾向于认为《道德经》成书于战国时代,比孔子要晚。

春秋时代的作品相对来说文字更古朴,更晦涩。读《春秋》和《左传》就会有这样的体会,里面有很多字的意思和后来的不同。不过也有说法认为《道德经》可能是南方地区的语言风格,和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字风格不同。

关于《道德经》的起源,我更相信冯友兰的说法,思想萌芽于杨朱,成书于战国时期。如果继续往前推,可能从周朝开始的历史就有丰富的文字记载。

总之,比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要晚。

近现代,我们引进、学习西方的知识体系,将历史划分为奴隶社会,封建社会等,将清及以前的时期划分为封建时代。

其实社会的发展,时代的推移,很难说是一种明显的界限性的划分,难道说老子是奴隶社会的人,儿子是封建社会的人?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一种潜移默化,继承发展的过程,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因果。

另外,更糟糕的是,提到封建一词,我们每个人脑海里会本能地与迷信一词挂钩,所以遇到历史上的思想,大多的本能反应就是这些思想是愚昧,不够唯物主义。

如果我们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,社会条件,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先秦时期的思想是非常客观,针对现实的问题总结的文字表述。而且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,处事方式一点都不比现代人逊色,从《左传》记载的事迹,不得不感叹他们的看人处事的智慧。

周朝

那么我们先来聊聊周朝。

周以前的商朝,据说是一个很崇尚鬼神的时期。到了周朝,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社会,人与人的关系,而不是人与鬼神的关系。另外,从考古发现,商朝普遍存在大量的殉葬尸骸,商可能对老百姓的压迫残酷,而到周会注重民本思想,民重于王的说法至少是可以被当成政治正确的。

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以后,将自己的后代,亲戚及重要功臣分封到各地,当然有些夏商的遗族也得到了分封。不妨推测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,中原各地已经有许多零零星星的人群聚集区域,村落。周天子分封之后,这些人带领着一只百十号人,上千人的队伍到当地宣布统治权。周天子的分封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瓜分地盘的名义和权力。其实,这些当地的原居民,跟周王朝应该也没什么关系。也许以前是向商的统治阶层纳贡,现在要向周的统治阶层纳贡了。

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继承性,在周公旦的领导下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为准则,也就是礼法制度。规范了权力继承分封规则,祭祀,婚丧嫁娶,长幼等等。于是,各个诸侯国只需要复制这套礼法制度,也不用自己再考虑那么多,到底王位怎么个传承,以免引发内斗。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,照章行事即可。因为这些分封过来的统治者属于外来户,却要拿走本地人的蛋糕,所以当时这些诸侯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维护诸侯国内的统治。诸侯们对周天子的拥护是积极的,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,因为自己的权力是来自于周天子的分封 。另一方,如果发生内乱,需要借助周天子的协调调动军队协助讨伐。而且,根据周礼的规定,诸侯间建立了联姻制度,这些诸侯王公贵族们之间不是姑就是舅,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戚。

几百年过后,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
一、人口数量增加。这些变化可能源于自然气候的变化,有学者考证,历史上的繁荣稳定或战乱纷争与自然气候间有很大的关系。或者由于周朝的统一调度,促进了各地的生产工具技术的交流,提高了生产力。

二、诸侯对周天子的依赖度下降。可能由于多年的经营,这些分封的诸侯在当地的统治已经根深蒂固,不再需要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维护统治了。

三、